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促进中小企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浙江经验

发布时间:2010.02.01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
曾在浙江工作过的习近平同志提出,浙江要当科学发展的排头兵。理所当然地,这也要求中小企业能够担当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排头兵。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平稳增长就成为浙江省化危为机、当好科学发展排头兵的重要内容。

  在全球因严重的金融危机出现大幅度非理性调整时,经济运行规律会出现异常变化,市场信号引导作用部分失灵。在这种短期失衡的市场下,完全迷信于市场机制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自动调节取得最优资源配置的设想是盲目的和不现实的。

  从产业结构上看,服务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都适合于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这些领域壮大,有利于挖掘市场潜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





  把推动中小企业发展

  

  作为党政工作的重要任务



  众所周知,浙江的中小企业数量多、实力强、产业集群发达、竞争优势明显、经济外向度高,发展状况在全国带有指标性意义。但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浙江中小企业受到很大冲击。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2009年1~2月,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和销售产值4543.9亿元,同比分别下降4.70%和 5.09%。据对2106户规模以上中小企业的调查,从2008年10月到2009年2月,企业从业人员连续4个月环比递减;2008年12月至2009 年2月,企业内外贸订单、产品出口额、营业收入、上缴税金连续环比递减。温州市经委上半年对1852家企业的调查显示,反映订单不足的企业占到六成,其中鞋、眼镜、打火机等出口导向型企业反映出口订单不足的占到了八成左右。由于对外出口占企业订单比重较大,出口市场的迅速萎缩造成企业开工明显不足。温州市有关方面的调研发现,上半年生产能力发挥50%以上的企业占91.7%,但生产能力发挥在70%以上的只占30%。





  积极推动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

  浙江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意味着企业规模小,船小好掉头;两头在外,也意味着企业对市场变化敏感,有较强的模仿学习能力;产业集群发达,指产业分工精细,企业间联系与合作广泛,社会化网络发育良好。由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浙江实现了从工业小省向工业大省的跨越,以制造业为主的块状经济占浙江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浙江制造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大幅度提高。但浙江的党政官员清醒地认识到,浙江模式所依赖的“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低价格竞争为主”模式难以为继,“产业层次低下、创新能力不强、规划引导缺失、平台支撑不力”的状况影响未来竞争力提升,与浙江成为“长三角地区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实现还有较大差距,需要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在近年来推动浙江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中,各届省委、省政府都十分注意推动民营中小企业的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浙江确立了浙江以创业创新为动力,科技进步为支撑,结构调整为主线,节能减排为导向,实现工业发展动力从资源消耗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产业结构从一般加工业为主向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转变,企业经营方式从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转变,产业组织形态从传统块状经济为主向现代产业集群为主转变,并推动中小企业产品由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提升、由价值链低位向价值链高位提升,推动中小企业向专业化生产、精益化管理、自主化创新、集约化经营、信息化带动、品牌化运作方向发展的思路。

  在推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方面,浙江省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 加强发展规划。按照发展培育一批、改造提升一批、限制淘汰一批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制订转型升级的实施方案,以国际化视野,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高度,对转型升级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科学规划。

  2. 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浙江省提出,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先进临港工业,加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提高工业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思路。围绕替代进口、扩大出口、增强竞争力,抓住国内外市场机遇,实施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带动强、经济效益好、节能环保的重大项目;在传统产业改造上,实施“958”行业龙头企业技术赶超计划、万亿技改促升级计划和企业技术改造“双千工程”,引导和扶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3. 重视企业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提升研发设计水平,提高非价格竞争力。支持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创新合作,构建企业间技术转让交易平台,逐步形成区域技术联盟和创新体系。在具体政策上,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企业为自主创新活动而引进专利技术,摊销费用可纳入研究开发费用范围;企业固定资产由于技术创新原因,确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

  4. 搭建共性技术开发平台。为促进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技术扩散,促进集群内企业由委托加工向设计研发转变,对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块状经济,按“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采取政府扶持平台、平台服务企业、企业强化创新、创新升级产业的思路,鼓励民营投资、产学研合作、科研院所集聚等多种方式和经济主体参与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绍兴县结合本地纺织业发达的优势,创建了现代纺织技术与装备创新平台,并成立了“国际流行面料流行趋势工作室”、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纺纱中试实验室、纤维中试实验室,促进创新技术扩散。

  5. 强化中小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分工合作地位。浙江省提出,在培育产业集群中经济关联度大、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时,需要剥离专业性强的零部件生产,发展专业化配套企业,提高企业间协作配套水平。同时重点推动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环节的加工型、劳动密集型、贴牌生产型中小企业发展零部件专业化生产。这些措施,无疑为中小企业参与分工开拓了空间。

  6. 鼓励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为高水平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基地、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和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省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资金,用于支持在境内从事创业投资的企业以及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鼓励民间设立创业投资、风险投资机构,开展对高技术创业型企业的投资。

  7. 鼓励建设小企业创业基地。尽管浙江用地紧张,但不少城市都出台政策,安排一定数量的用地指标,在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乡镇企业功能区内建造标准厂房,作为小企业创新基地。并强调盘活存量土地,将闲置场地、厂房改造为小企业创业基地。

  8. 实施质量振兴和品牌带动战略。为提高浙江中小企业产品市场竞争力,浙江省鼓励中小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加强企业计量、质量、标准等内部管理。同时,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内企业创立品牌,实现从无牌、贴牌到有牌、自主品牌的转变。

  9. 以重点带动全局。着力抓好千家成长型中小企业、千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千家初创型小企业的培育工作,示范带动面上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并支持中小企业通过行业协会、企业联盟、协作配套等方式开展合作。

  10. 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要素。为弥补内源性技术创新的不足,浙江省出台鼓励性政策,对引进符合国家技术和产业政策、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能直接用于中小企业的研发生产或经营、实施后能产生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的外来发明专利项目,择优进行资助。与此同时,建立网上技术市场,鼓励中小企业通过网络发布技术需求信息,吸引国内外的专业技术人员解决企业的技术难题。宁波市还引进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力量,设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开展前瞻性研究,掌握竞争前技术,为社会各类企业包括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

  11. 对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工艺技术、装备及产品等落后生产能力,采取限制和淘汰措施。

  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诸多做法,已经显现一定成效。2009年1~9 月,浙江省新产品产值同比增长5.9%,新产品产值率为17.2%,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浙江省建立的网上技术市场,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目前有近3.7万家国内外高校院系及科研机构、1万多家中介机构在中国浙江网上技术市场“设摊”,有9万多家企业把网上技术市场当做企业的技术支撑。通过网上对接,已成功签约项目19494项,合同成交金额173亿元,为全省企业引进596家创新载体。上述措施,都还将在该省今后的发展中显示其促进增长、改善效率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千方百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国际性问题,被称为麦克米伦缺口。尤其是,小企业因为抵押品少、信用记录不全、财务账目不清、经营风险大等问题,难以获得金融机构的青睐。银行出于赢利性与安全性的考虑,通常不愿贷款给小企业。但在与小企业的业务来往中,银行议价能力强,处于比较有利的谈判地位,如果能够控制风险,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信贷可获得更好收益。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后,浙江的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资金周转的压力,一些企业不得已通过借高利贷来缓解资金困难。

  认识到中小企业存在融资方面的普遍需求,浙江省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

  1. 政府通过完善风险补偿机制,支持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融资。由省、市县政府各出一定财政专项资金进行配套,对商业银行向小企业提供的信贷支持按照增量的一定比例予以风险补偿。

  2. 要求各金融机构增加社会责任感,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力度。要求银行业全力保障小企业信贷资金供给,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有一定科技含量和良好产业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实施“绿色信贷”政策,优先给予信贷支持。

  3. 扩大抵押品的覆盖范围。允许中小企业以股权、商标专用权、专利权、商铺使用权、林权、排污权、应收账款、捕捞证、大宗原材料(如钢铁、木材)、在建船舶、仓单等等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

   4. 强化激励约束机制,促使商业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各金融机构设立小企业信贷业务专营机构,激励金融机构在保障资金安全的情况下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出台金融机构中小企业信贷业务考核奖励办法、针对中小企业的信贷管理办法,要求按照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的原则,单独安排中小企业信贷规模。

  5. 创新银行业信贷模式。据统计,目前浙江各类商业银行推出的信贷创新产品有40多种,包括 “成长之路”、“速贷通”、“保兑仓融资贷款”等,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一些银行对信用程度较高的中小企业采取“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循环使用”的管理方式,精简小企业贷款业务中的审批程序,方便企业用贷;一些银行利用小企业专营机构试点优势,扩大支行小企业服务中心的审批权限,减少了审批环节;一些银行推进小企业客户集中管理,推行小企业“信贷工厂”模式,分离客户营销与信贷业务操作,实行中后台业务专业化、集中化处理,设置评价授信、信贷执行、早期预警、委婉回收等一系列环节,缩短信贷办理周期;一些银行针对小企业普遍面临的贷款到期时必须“先还后贷”的还款压力,对符合条件的小企业贷款办理贷款展期、再融资业务。

  6. 加快地方金融改革,鼓励发展以服务中小企业为特色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社会各届支持下,泰隆银行、温州银行等一批城市商业银行相继设立,并培育了一批诸如象山国民村镇银行、慈溪民生村镇银行等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村镇银行。与此同时,浙江省还支持小额贷款公司扩大试点并增资扩股。

  7. 发育担保体系,创新担保方式。浙江省财政安排一定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资金,用于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和区域性再担保机构发展。浙商银行根据当地中小企业的金融生态状况,推出生意圈联保贷款、老乡联保贷款,以及“免保—应急贷”的产品,受到当地中小企业的欢迎。与此同时,其他各类金融机构还相继推出“抱团增信”模式、“网络联保”模式和“桥隧”模式等,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担保。

   8. 积极推动企业上市,拓宽融资渠道。有关方面提出,要积极引导培育一批具备一定条件的中小企业,帮助企业解决组建股份公司及资产重组、法人机构调整、税收减免等问题。

  9. 搭建沟通合作平台。通过政府牵头,定期不定期地举行各类洽谈会、对接会,构筑沟通合作平台,促进银行、担保公司与中小企业的接触与联系。金融机构通过与企业的联系,充分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与资金供求,在对话与交流中及时开展金融业务,适应中小企业“量小、情急、周转快”的资金需求。

  根据有关方面的统计,截至2009年5月底,浙江省已有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330家,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担保2000多亿元;另据人民银行杭州支行提供的数据,2009年上半年,浙江省中小型企业人民币贷款新增3218.4亿元(不含票据融资),占全部企业新增贷款的84.1%。可以说,浙江省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已经取得成效,部分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

  在正常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实现自身价值是通过市场中介进行的,企业与市场的关系有如鱼水关系。金融危机引发国际市场萎缩危机以来,浙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中小企业在保市场份额中开拓市场,增强企业应对市场突变的主动性,积极推动广大中小企业化危为机,渡过市场萎缩难关。

  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浙江省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1. 积极引导企业稳定现有的出口市场,优化出口结构,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技术型贸易壁垒。

  2. 鼓励企业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按照“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思路加大对新兴市场的出口。绍兴县积极推进“布行天下——柯桥纺织全球拓展系列活动”,既注重巩固阿联酋、巴西、巴基斯坦、墨西哥等十大重点市场,还极力开拓东盟、中欧、东欧、非洲等十大新兴市场。

  3. 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国际市场上寻找商机。一些企业在金融危机后以低成本购买了国外的新型设备,一些企业通过并购增加了品牌拓展了市场,还有一些企业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成功规避了反倾销制裁。 2008年,宁波一家服装企业成功收购一家美国服装品牌,借助对方成熟的销售渠道,当年实现销售收入4亿美元,使该企业挺进了以往难以进入的美国市场,为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打下了良好基础。

  4. 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市场的各类展会、产品推介与营销会,推动一批有品牌优势和市场基础的企业到境外设立地区销售总部、专卖店或贸易代表处,鼓励通过并购获得国际销售网络,并给予企业以一定补助。政府鼓励企业在境内外组建若干个“浙江产品贸易中心”,省财政对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发生的摊位费、公共布展费等给予一定的资助,对参加省组织的重点展会的摊位费给予全额资助。对浙江企业在境外新开设的专卖店,省财政给予当年度租用场地等费用一定比例的资助。并鼓励企业派出各类出国推销小组,与境外地方政府或商务机构洽谈合作。与此同时,浙江省政府还大力推进“海外浙江人经济”与浙江本土经济的互动双赢。

  另一方面,浙江省还利用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支持优势企业在省内外建立名特优新产品连锁销售网络,在省内外大型百货商场、超市以及市场开设销售专柜,选择服装、鞋帽、箱包、电器等10个行业的100家企业试点。台州市专门设立了1000万元的市场开拓资金,鼓励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为贯彻国家“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的政策,浙江还支持企业参与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产品的招投标,支持和推广温州等地开展的“名品购物中心”活动。除此以外,还千方百计鼓励企业建立各类营销平台,积极推动“万家企业电子商务推进工程”,构建网上产品信息中心和展销中心,支持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开展贸易活动。

  浙江省促进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的努力收到了一定的成效。根据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半月监测数据,所调查企业2009年8月份出口订单金额比7月份增长1.2%,9月份又比8月份微增0.2%,56.7%的企业订单金额比上月增加。其中,中小型民营企业表现更好。以对外出口衡量,到2009年9月,民营企业出口占全省出口比重达54.6%,比上年同期提高了 3.3个百分点。

  构筑全社会

  

  支持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的合力

  中小企业的良好发展,可以提供可观的就业机会,实现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浙江省提出以创业促就业、创新促升级的中小企业“两创”推进工程,鼓励社会各方面支持各类人员创业,并提供一系列政策支持。

  在支持城乡居民创业方面,浙江省实行了创业援助政策,鼓励自主创业。在金融危机发生以来,浙江省采取多种形式与举措,加强创业教育、创业咨询、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创业孵化、创业扶持等一系列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自主创业,并从市场准入、企业设立、投融资等方面对创业主体予以支持,构筑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的政策体系,并把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小额担保贷款、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贷款贴息补贴等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扩大到城乡所有创业人员。一些城市规定,对全日制大专以上高校毕业生、下岗职工、残疾人员、退役士兵首次创业从事个体经营的,在一定时限免收管理类、证照类、登记类等相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非禁止原则的,允许创业者将家庭住所、租借房和临时商业用房作为企业经营性用房。

  根据有关资料,到2009年第3季度,浙江省就业形势明显好转。9月末,全省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为733.2万人,比第2季度末增加18.2万人。据企业景气调查,2009年第3季度,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为116.3,分别比去年第4季度的最低点(81.9)和2009年第2季度回升35.4和9.9点。

  在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以减轻企业负担方面,浙江省规定,经统筹地政府批准,对暂时无力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困难企业,可以在2009年之内缓缴社会保险费,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缓缴的社会保险费不计收滞纳金。在确保企业职工社保待遇不受影响、社保制度平稳运行的前提下,2009年将对企业社会保险费缴纳比例实行临时性适当下浮,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五大保险企业缴费统筹部分,具体幅度相当于企业缴费统筹部分各1个月的额度。为减轻稳定就业企业的负担,有关方面对承诺2009年内不裁员的企业,给予稳定就业补贴。

  在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方面,浙江省提出,对从事国家非限制和禁止行业,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从2009年1月1日起,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下调到3%。对向规模以下小企业特别是初创型小企业出租标准厂房的出租方,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的,可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税务机关审批后给予减免房产税的照顾。

  在工商管理扶持中小企业方面,浙江省出台了文件,明确提出了在年检中轻微违规主动纠正的可以不处罚、公司出资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经申请可以适当延期、6个月以上未开展经营活动的企业可以暂缓处理、缩减年检提交审计报告范围等多项扶持措施,有针对性地放宽企业年检审查和控制标准,要求各地运用年检手段扶持帮助企业促进经济平稳发展。

  在减轻企业负担方面,浙江省减少或者下调各类收费项目,以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2008年,浙江省取消73项,暂停29项,降低11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2009年前5个月,浙江开展了“五项治理”与“三查”活动,落实减轻企业负担649.71亿元。这些具体的减负措施,大部分惠及中小企业。

  所有这些措施,都有助于中小企业的起步与发展,体现了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和帮助;使在中小企业就业的每一个员工深受其益。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没有过去,但是浙江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努力,减缓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就业和创业活动得到保护与发展。

  政策实施效果及启示

  由于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尤其是浙江省采取的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引导和扶持,浙江省的中小企业发展已经出现逐步走好趋势。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52.0亿元,同比增长3.4%,增幅比大型和中型企业分别高11.8和4.4个百分点;实现销售产值7910.6亿元,同比下降3.1%,降幅比大型和中型企业分别小10.1和6.3个百分点。另据浙江省中小企业局2009年9月底的数据, 2009年1~8月份,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119亿元,同比增长3.1%,已连续3个月实现正增长;实现利润893亿元,同比增长0.3%,年内首次实现正增长。总体而言,全省中小企业发展逐月回暖,主要经济指标回升明显,尽管存在不确定性因素,但已基本走出最低谷。

  研究浙江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与成绩,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应对复杂的国际金融危机必须加强政府反周期政策操作的作用。在全球因严重的金融危机出现大幅度非理性调整时,经济运行规律会出现异常变化,市场信号引导作用部分失灵。在这种短期失衡的市场下,完全迷信于市场机制在任何时候都能通过自动调节取得最优资源配置的设想是盲目的和不现实的。在市场信息不充分不完全、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发生改变、一些指标性企业或者龙头企业出现破产倒闭现象时,市场调节的不确定性会增加,听任市场自动调节会加大经济运行的风险。面对这样的状况,积极应对而不是消极等待,主动进行反周期操作以弥补市场失灵而不是坐等市场自由落体式的自动调整,是十分正确的应对策略。因而,党中央、国务院采取的扩大内需以应对出口急剧下降局面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浙江由于中小企业比例更大,在执行中央政策的同时采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举措,既符合浙江的发展实际,也与党中央、国务院的政策一脉相承。

  二是应为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更宽松的环境。中小企业主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对市场变化反应最敏感、开拓市场自主性最强、吸纳就业最多的企业群体。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明确了从大政方针上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战略思路。浙江省提出,要坚决转变一切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坚决破除一切影响创业创新的体制弊端,以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并将这一思路贯彻于推动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实践中,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就全国扩大内需看,也要像浙江一样,以改革的精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既要创新发展思路,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环境,又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放宽市场准入,推进垄断行业改革为突破口,扩大中小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空间。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扩大内需政策,就要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引导两个方面的作用,把解决眼前困难与破解深层次矛盾结合起来,把改善企业环境与增强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社会责任结合起来,不断壮大中小民营企业。

  三是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作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经济结构调整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而调整经济结构离不开发展中小企业。从产业结构上看,服务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都适合于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这些领域壮大,有利于挖掘市场潜力,推动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城乡结构的调整优化,需要加快城镇化步伐。把大量人口转移到城镇能够有效地扩大内需,但提升城镇化水平的人口转移,需要依赖中小企业加以吸纳;区域结构调整优化中,因中小企业的投资起点低,转移成本低,也能够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因而引导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按照市场原则寻求生产成本的洼地和促进不发达地区的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见,像浙江一样,把实现平稳较快发展与推动转型升级结合起来,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

  四是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中利用好浙江的好经验、好做法。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从实践中发掘典型案例,把个别区域的成功模式总结提炼加以推广。浙江过去在发育市场、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和做大做强产业集群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在此次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方面,浙江省又作了一系列重要探索,再次在全国先行一步,以科学决策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浙江省在金融危机后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对全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形成,起到一定探索作用。浙江的经验,值得其他地区借鉴。